PG电子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变更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前公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批准《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变更环境影响报告表》,为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公众参与,现予公示5个工作日(2023年9月14日至2023年9月21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来信或来电向我局反映。联系地址:湛江市霞山区解放西路22号,邮编:524013联系电线传线。
“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项目原报建单位为湛江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总投资49.66亿元,从完善站场范围内、站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两方面进行,包括站场范围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站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共计2个子项。其中,站场范围内由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其建设内容已纳入《新建广州至湛江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做评价,2022年11月委托湛江天和环保有限公司编制了《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针对该工程的站场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并获得湛江市生态环境局霞山分局的批复(湛环建霞[2022]24号)。2023年7月该工程报建单位改为湛江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湛江市高铁新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广湛高铁湛江北站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调整修编稿)》,并获得了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复函同意(湛发改基础[2023]593号)。根据调整修编稿可研,站场范围内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主要配合站房设计面积由10万m2缩减至6万m2,其相应配套的设施规模进行一定调整。站场范围内工程变更后依然由广东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其建设内容已纳入《新建广州至湛江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做评价,本次变动属于站房规模缩小后现有站场范围内配套设施的调整;广湛高铁湛江北牵引变电所的建设内容《新建广州至湛江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也已做评价,原环评时牵引所40m范围内有居民,并提出建议“对变电所进行最终选址时,尽量远离居民区等敏感目标”,根据调整后可研确定牵引变电所变动后的位置距离最近居民约222m,相比原环评进一步优化选址,远离居民。站场范围内配套工程和广湛高铁湛江北牵引变电所位置的变动,不属于重大变动,而且属于广湛铁路配套工程,纳入广湛铁路项目整体验收。油管迁改工程和湛海高铁、合湛联络线、广湛铁路动走线六线并行段建设工程另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高铁新城起步区土石方工程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规定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类别。南北站前广场建设工程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中“五十、社会事业与服务业——118.驾驶员训练基地、公交枢纽、长途客运站、大型停车场、机动车检测场——不涉及敏感区”,可豁免环境影响评价。以上建设内容不纳入本次评价范围,本次评价主要针对变更后的站场周边道路建设工程进行重新环境影响评价。本次站场周边道路建设工程变更后总投资约17.5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659万元,新建市政道路3条,其中主干道2条(紫荆大道(湛清路—宜生东路)和紫荆大道南延线(宜生东路-森林大道)),次干路1条(湛阳路(湛江大道—椹川大道),道路长度总计6740.5m,配套桥梁、隧道工程,随道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设置给水管、中水管、电力缆线、通信缆线入廊。
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南北走向,北起规划湛清路,南至规划宜生东路,长度1594m,红线m(侧分带)+11.5m(行车道)+2m(中央分隔带)+11.5m(行车道)+2.5m(侧分带)+4.5m(自行车道)+3m(人行道)
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南北走向,北起规划湛清路,南至规划宜生东路,长度1643m,红线m(侧分带)+11.5m(行车道)+4m(中央分隔带)+11.5m(行车道)+2.5m(侧分带)+3.5m(自行车道)+3m(人行道)
主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6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南北走向,北起规划宜生东路,南至规划森林大道,长度1615m,红线m(侧分带)+11.5m(行车道)+4m(中央分隔带)+11.5m(行车道)+2.5m(侧分带)+3.5m(自行车道)+3m(人行道)
次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4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东西走向,西起在建的湛江大道,东至椹川大道,长度3281.5m,红线m(侧分带)+10.5m(行车道)+2m(中央分隔带)+10.5m(行车道)+2m(侧分带)+3.5m(自行车道)+3m(人行道)
次干路,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40km/h,沥青混凝土路面,东西走向,西起在建的湛江大道,东至椹川大道,长度3482.5m,红线m(侧分带)+10.25m(行车道)+2.5m(中央分隔带)+10.25m(行车道)+2m(侧分带)+3.5m(自行车道)+3m(人行道)
桥梁工程(湛阳路西延线座桥梁,湛阳路与湛江大道交叉口位置设置290m跨线桥上跨湛江大道,采用现浇预应力箱梁结构,桥跨布置:3×25m(预应力砼连续梁)+(30+40+40+30)m(预应力砼连续梁)+3×25m(预应力砼连续梁)
湛阳路跨线桥(菱形立交)段新建长度约330m,顺接湛阳路市政道路建设设计终点,设置渐变段压缩行车道宽度,新建120m渐变段,最终再通过新建9m宽的连接段(长度为160m)汇入县道X669。采用现浇预应力箱梁结构,桥跨布置:3×25m(预应力砼连续梁)+(30+40+40+30)m(预应力砼连续梁)+3×25m(预应力砼连续梁)
布设于道路右侧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之下。设置给水管(DN600)、中水管DN200)/(DN400)、电力缆线kV)、通信缆线入廊。
施工临时用水由市政供给;施工队伍就近租住民房,项目主要施工场地均设置截水沟、隔油沉淀池,将施工废水回用于场地洒水抑尘等施工用水,不外排。项目建成后配套雨污管网、中水管道。
施工队伍就近租住民房,施工场地、堆土场四周设置截水沟、将施工场地、机械冲洗废水收集处理至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日常洒水降尘,不外排。营运期,加强路面维护清洁,建设雨污管网。
施工期合理安排车辆运输路线,定期洒水降尘,临时堆土采取加盖保护网或遮挡,加强运输车辆管理,车辆禁止装载过满并采取密闭或遮盖措施;营运期完善道路绿化、美化工作,制定路面清扫制度,确保路面清洁,加强道路维护,破损路面应及时修复。
施工期选用性能优、噪声低的施工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优化布局施工现场,对高噪声高振动设备采取有效的降噪减振措施,在距离较近的敏感点处设置移动声障;与周边居民做好沟通与交流,以取得居民的谅解;营运期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两侧绿化维护、设置限速标志,加强交通管理和路面维护。
项目施工过程土石方合理调配,工程挖方优先用于项目及周边工程的填方使用,多余弃方、拆迁过程的建筑垃圾交由当地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指定地点处置;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时清运,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临时占地面积,禁止随意破坏施工作业场地、作业区以外的农作物、林木;施工过程严格实施分层开挖和分层堆放,将表土和熟土分开,施工临时占地使用结束后及时进行地貌及地表植被的恢复工作;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施工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期尽量避开强风季节、雨季及汛期,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影响。
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来自工程拆迁及土地平整、桥梁、隧道、路基、路面及附属工程施工及施工车辆、筑路机械等敞开源的粉尘和二次扬尘,及动力机械运行排放的尾气污染,以施工扬尘污染为主,此外,项目沥青铺设过程中散发一定的沥青烟气等。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根据省、市扬尘管控相关要求和施工工序编制施工期内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实施扬尘防治全过程管理,责任到每个施工工序;(2)开挖及地面工程施工,在拟建工程施工场界设置不低于1.8米的硬质围档;(3)施工工地内作业区加工场、材料堆场地面、车行道路进行混凝土硬化防尘处理,拌合站采用全封闭作业,气象预报风力达到5级以上的天气,不进行土方挖填和转运、爆破、房屋或者其他建(构)筑物拆除等作业;(4)建设工地、物料堆放场所出口应当硬化地面并设置车辆清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干净后方可驶出作业场所;(5)定期对正在施工区域进行洒水降尘;(6)装载的建筑垃圾等不得超过车厢挡板高度,运输途中的建筑垃圾不得沿途泄漏、散落或者飞扬;(7)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垃圾或渣土运输时,必须选定有资质的建筑垃圾或渣土运输公司并签订合同,在合同中须明确防治扬尘污染条款;(8)建(构)筑物内施工材料及垃圾清运,应当采用容器或者管道运输,禁止凌空抛撒。运输过程中全程密闭。装运过程中应对装载物进行适量洒水,采取湿法操作。施工道路设置洒水车进行环绕式洒水降尘;(9)无法在48小时内清运完毕的建筑垃圾,在施工工地内设置临时堆放场;临时堆放场采取围挡、遮盖等防尘措施,现场裸土、建筑垃圾采用防尘布进行覆盖;(10)土方、黄沙堆场采取定期洒水措施,保证堆垛的湿润,并配备篷布遮盖;(11)石灰、水泥等不宜洒水的物料应贮存在三面封闭的堆场内,上部设置防雨顶棚;(12)对堆放场加强管理,合理安排堆垛位置,必要时在堆垛表面掺和外加剂或喷洒润滑剂使材料稳定,减少可能的起尘量,并采取加盖蓬布等遮挡措施;(13)对空气污染要加强监测,并保证达到国家相关标准;(14)工程沥青摊铺时注意风向,必要时通知附近居民在摊铺作业时关闭门窗,同时采取两侧设置施工围挡等措施减小对居民的影响。施工期颗粒物、沥青烟气执行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中的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报告表分析认为,本项目建设规模不大,在严格实施洒水抑尘措施,加强施工期管理,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加快施工进度的基础上,项目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气对周围环境影响有限,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除。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场地和机械冲洗废水、桥梁、隧道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等。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水污染防治措施:(1)施工队伍就近租住民房,施工场地、堆土场四周设置截水沟、将施工场地、机械冲洗废水收集处理至隔油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日常洒水降尘,不外排;(2)施工材料及弃渣利用防雨布进行覆盖,避免被雨水冲刷流失;(3)在隧道进出口处两侧各设置一个沉淀池,处理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水,经沉淀处理后优先回用于施工场地、道路的洒水抑尘等,不外排。
报告表分析认为,施工期在加强主体工程、桥梁、隧道建设点和施工场地的管理,注意文明施工,采取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本项目施工期废水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噪声和运输车辆噪声。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从声源上控制,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或工艺,从根本上降低噪声源强,同时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使机械噪声增大的现象发生,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2)场外运输作业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车辆行经居民集中点等声环境敏感点时应限速、禁鸣;(3)原则上禁止夜间(22:00~次日6:00)作业,以免扰民。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最大限度地避免夜间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确因工艺要求必须连续24小时作业时,施工单位必须于夜间施工前4日向当地生态环境局报批,并在夜间施工前1日在施工现场公告附近居民;(4)在施工道路红线m的可移动式施工硬质围挡;(5)控制施工机械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作业,不得越界施工,施工机械设置于远离周边居民区,并采取运输车辆和设备禁鸣措施;(6)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施工单位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噪声排放标准的施工机械和车辆,应尽量选用低噪音、低振动的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并带有消声和隔音的附属设备;固定的施工机械安装减振装置;避免多台高噪音的机械设备在同一工场和同一时间使用;(7)合理安排桥梁、隧道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施工,对打桩机、振动夯锤作业时产生的振动影响采用间接隔振和对地基进行减振处理等加以削减;(8)施工期与周边居民做好沟通与交流,以取得居民的谅解。
报告表分析认为,施工期间施工单位采取以上等有效的降噪措施,可最大的程度上降低本项目施工噪声对周边噪声保护目标的影响。
施工期的振动影响主要来自于隧道的掘进,其次是施工机械振动的影响。施工机械作业时振动强度不大,经衰减后对建筑物影响小。隧道开挖不采用爆破方式,不会引起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项目施工期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弃土弃方、建筑垃圾。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固废污染防治措施:(1)项目施工过程土石方合理调配,挖方优先用于项目及周边工程填方使用,多余弃方、拆迁过程的建筑垃圾交由当地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指定地点处置;(2)建筑垃圾收集应当文明作业,不得与生活垃圾混装,不得将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混入建筑垃圾,不得将建筑垃圾交给个人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单位进行运输和处理;(3)配备管理人员对渣土的运输、处置实施现场管理,避免野蛮装运和乱卸乱倒现象发生;(4)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时清运,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报告表分析认为,经以上措施处理后,本项目施工期各类固废均得到妥善处置,不会对所在区域环境造成影响。
本项目工程施工对现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建设造成占地及施工活动对地表造成扰动引起水土流失;施工建设对用地范围内及周边环境的动植物造成影响。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临时占地面积,禁止随意破坏施工作业场地、作业区以外的农作物、林木;(2)对项目占地范围内土层较厚的土地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施工场地内的表土堆场,表面用防雨布覆盖,四周码砌装土草袋形成临时挡墙拦挡防护,修建排水沟,同时排水沟配套设置沉砂池。施工结束时剥离的表土用于边坡绿化和施工临时占地表土回填;(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施工时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期尽量避开强风季节、雨季及汛期,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影响;(4)做好项目区域土石方调配,工程挖方优先用项目及周边工程填方,多余弃方交由当地建筑垃圾管理部门指定地点处置;对地表上层20cm厚的高肥力土壤腐殖质层进行剥离和保存,作为工程建设结束后景观绿化工程和临时占地恢复所需的耕植土;(5)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等其他临时工程,将施工活动控制在施工征地范围内,尽量不新增占地,场地四周设置截水沟、隔油沉砂池等设施,施工过程贯彻水土保持思想,实施“先挡后弃”的原则,落实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等水土保持措施。工程结束后各类临时工程应立即进行生态修复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
报告表分析认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在进一步加强施工期的管理,做好征地补偿措施,搞好道路绿化建设后,本项目造成的生态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本项目施工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主要为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风险防控措施:(1)项目湛清路下方涉及有湛北原油管道、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和湛茂原油管道,要加快三条输油管道迁移工作的实施进度,做好输油管道迁移工作与项目施工的衔接,保障施工安全,防止因衔接不当造成的风险污染事故;(2)项目所在区域地质条件稳定,发生山体垮塌、滑坡等事故的可能小,施工阶段做好施工范围内的边坡防护、绿植护坡等措施,施工阶段环境风险可控。
项目在运营的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汽车尾气。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道路沿线两侧绿化带建设,做到点、线、面结合,乔、灌、花、草有机搭配,利用植被的吸收吸附作用,降低废气影响。可有针对性地优化树木品种,提高绿化和防护效果;(2)设置禁停标志,禁止违章停车,防止因交通堵塞、车辆怠速而增大汽车尾气污染;(3)项目全部都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对道路扬尘具有明显的抑止作用。同时加强路面清扫和保洁,降低道路扬尘污染。实施高效清洁的清扫作业方式,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有效减少道路扬尘对环境空气影响;(4)加强道路维护,破损路面应及时修复,减少因破损路面造成区域环境的空气污染。
报告根据对同类型、同级别的城市道路的预测调查分析,营运期的汽车尾气NOx、CO的浓度增量将随着水平距离增长逐渐减少,一般在距道路中心线m范围内为主要影响区,影响区域的空气质量不会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且本项目不设服务站,无停车场,无较大污染集中排放源,不会对周围敏感目标的空气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本项目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市政道路,无污水排放,可能产生水环境影响主要来自道路路面径流的雨水。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水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路面维护清洁,加强排水系统维护,定期检查,确保降水畅通排泄。本项目的污水工程、雨水工程、中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竣工验收,以保证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污水能够及时进入区域雨污水管网集中处置;(2)定期检查、维护沿线的雨污管道设施,对堵塞、损坏的排水系统应及时疏通、修复。
报告表分析认为,本项目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市政道路,无污水排放,路面径流的雨水污染物含量极小,本项目配套建设雨污管道,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区域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治理是有利的。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噪声主要是道路交通噪声。结合本项目周边情况和建设规划,本项目拟采取的降噪措施包括针对项目建设单位,市政、交通工程和规划部门,敏感建筑建设单位等提出应采取措施和反馈建议,主要如下:
④加强绿化带植被的管理和维护,发现有枯竭、死亡植被,在无法挽回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补栽,保证隔离带的降噪效果。
③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发展智能交通,保持区域内车辆有序、畅通形势,避免引起交通堵塞,降低交通噪声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①沿线规划居住、教育和医疗用地等敏感地块,在进行开发时应充分考虑本项目交通噪声影响,合理控制与道路红线距离,加强厂界绿化建设,减少交通噪声对自身的影响。
②优化规划地块建筑布局,临道路一侧应优先布置商业用房、管理用房等,住宅、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和房间应尽量远离道路布置。
③优化规划地块建筑方案设计,临路一侧建筑外墙窗户应采用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其隔声性能应能满足环保管理要求,保证室内安静。外墙门窗缝必须严密,必要时应采用密封条,以减少噪声传入。
根据《湛江市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2020年修订),项目道路沿线b类区和机场用地区域,部分用地经过未划定声功能区。考虑湛江机场由于已经搬迁至吴川,未划定声功能区的部分附近有交通干线经过,参考《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及《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将湛江机场及评价范围内未划定区域的噪声区按照2类区进行评价;本项目新建紫荆大道和湛阳路属于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建成后其道路边界线a类标准执行。具体见表2。
报告表分析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主要敏感目标的噪声级增加量不显著,不会对所在区域的噪声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本项目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市政道路,不设置服务区和收费站等,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车辆带入道路的固体废弃物;周边居民出行丢弃的少量果皮、纸屑及树叶、枯枝等,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扫处理后,对环境影响较小。
本项目绿化工程实施后,运营期将使项目永久占地的生态景观融入周边已开发地块的城市景观。虽然人工植被取代了原有的自然植被,人为景观取代了自然景观,但随着周边地块的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这种影响将逐渐降低,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显著不利影响。道路绿化工程将使之成为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微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也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加强道路的绿化美化工作,绿化植被应选择本地易生耐活树种;(2)加强对绿化植被生长初期管护工作,确保其成活率;(3)做好施工场地和表土堆场等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绿化维护。
项目环境风险主要为运载有毒有害危险品(其中比较常见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汽油、液化气、农药和化工原料等)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危险品倾泻、泄漏等。建设单位拟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本项目严格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设计施工,在路段合理设置限速、限重标识,严禁车辆超速、超载、超车行驶;(2)台风禁止危险品运输车辆市区通行,其他车辆限速行驶,并对危险品车辆设置限速标志;在城区各路段上行驶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实行必要的监控,确保危险品运输车辆安全,防止污染事故发生。城区内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应定线)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势、地表水系走向,一旦发生事故,着重在接入地表水系前端管控,禁止泄露的危险化学品进入地表水体中;(4)在不可预测情况下,发生了危险品事故时,必须依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剧毒化学品在公路运输途中发生被流散、泄漏等情况时,承运人及押运人员必须立即向当地门报告,并采取一切可能的警示措施;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照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救援,并立即报告当地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和公安、环境保护、质检部门;针对事故对、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置,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等,把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减少至最低;(5)项目建成后建设单位应管理好工程的绿化工作,禁止该路段车辆超速、超载、超高行驶等工作,保持路面平整,及时填补路面坑洼地,保持路面清洁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报告表分析认为,本项目道路发生危险品运输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小,而且不穿越功能水体,因此道路危险物泄漏影响水质的可能性甚微。道路营运期间,通过强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及上路管理,成立应急事故领导小组,配备事故急救设备和器材,制定详细的事故应急计划,从工程设计、管理、组织机构等多方面落实预防手段和应急措施,进一步降低该类事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