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逃离工科”现象调查:赢在数量输在质量

发布时间:2024-06-12

点击量:

  PG电子“逃离工科”现象调查:赢在数量输在质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华盛顿协议》,以及最近教育部推出两种模式的高考,大力发展技能型人才,“逃离工科”现象以及工程教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媒体相关报道和评论也频频出现。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如何调整工学人才培养结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人才,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线现状 高分考生不再青睐工科

  1998年工学招生占本科总招生数的比例为41%,而到了2010年下降至33%,其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科类专业招生数只占全国总招生数的20%。另外,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没有明显提高。2000年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34%,而到了2010年减至30%。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工作两年多的刘旭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校信息工程专业,目前在上海一家外企做程序员。常以“码农”自称的他,坦言自己的想法粗鄙但真实。“说实话,当年高考没报经济、金融,还真是有点后悔呢,现在想逃也有些晚了。”

  《2009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就显示,1999―2008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集中在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和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选择经济管理专业的高考状元有增无减,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济管理专业。不比从前,高分考生中青睐工学的似乎在减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高校大理科与大文科的比例是7:3,当时国家觉得文科偏少一点,后来就调整为6:4。之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认为,相比理工科,文科专业容易考容易读,就业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比较热,所以报考文科的人比较多。同时,政府对高校的拨款跟不上高校扩张的速度,学校为扩大规模就大力发展低成本的文科。最后,本科阶段两者比例就成了4:6。“可以说,逃离工科已经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从现实来看,这种人才结构也是不合理的。”

  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和薪资导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选择工程类专业,尤其城市生源选择工科的意愿并不高。“原因可能在于工科就业地点多在非一线城市,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环境较差。对于从小家庭物质生活较为舒适的一些考生,这样的职业不符合其就业期待。根据我们的调查,2012届工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仅为44%,列倒数第二。”

  2012届工学学科门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2.7%,仅次于管理学学科门类。而根据麦可思的调查,近年来工学一直是第一,这是首次下降。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其月收入为3577元。同时,工学本科毕业生在半年内离职率最低,为18%。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里,工科一直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在高就业率高收入的情况下,工科生为什么要“逃”呢?

  “我想工科里面学传统工科如采矿等专业的想要离开的比较多吧。”小焦在大学里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设计院工作。他坦言很多工科的工作都要常出差,下工地,有的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像我就要频繁出差,比较累,有的同事因为家庭等原因,选择了离开这个行业。现在我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也不成正比。”

  “确实,从工作环境上来说,工科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一般较为艰苦,多以项目的形式工作,工作地点有可能是工厂或者偏远地区,抑或有频繁的出差;从薪酬和晋升上来说,高科技类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新材料专业等)、能源类专业、建筑类专业等毕业生起薪较高,职业晋升通道也比较透明;而传统工科专业(如机械、化工和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薪酬较低(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且升迁之路相对缓慢。”东方慧博职场专家指出了部分人“逃离工科”的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工程师的光环听起来让人羡慕,但社会上对工程师职业的价值认可并不太高。前几年中国工程院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的一项调查就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有转岗的意愿,这表明我国还未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

  而对于工科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原因,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以前大学毕业生有一多半进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企业成了接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对工科毕业生来讲,虽然国企薪酬待遇优厚,但进国企的毕竟是少数。而作为毕业生就业主体的民企薪酬福利相对较低,发展机遇、工作环境也相对较差,自然难以让工科毕业生满意。”

  “工科招生比例下降可以说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西方有些国家下降到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几。不过,欧美工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比例是由市场决定的,他们工科招生比例的减小确实可以反映出逃离工科的现象。而中国高校的招生计划是由国家决定的,是否可以说逃离工科还很难讲。”

  “我想目前还不能说谁逃离工科,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我们高校工科的招生人数基本每年都在增加,工科的发展仍然是稳定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孙禺认为,过去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时候,工科的人数多一点,现在管理、会计等领域发展较快,有些人选择这些专业也很正常。工科的发展结构是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目前学生报考工科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报考后放弃专业的也是少数,这不能说明工科整个结构出了多大问题。”

  雷庆表示,过去我们国家是工业发展比较快,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吸引一批人去学习金融、管理等专业也很正常。此外,工程师和医生、教师等职业也不太一样,招生规模不能完全看人口数量,而是跟工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工业技术水平越高,对人的素质要求越高,数量需求反而越小,这些都决定了工科的招生会更复杂一些。“从目前来看,虽然工科招生比例较之前略有下降,但我们的招生数量和比例还是位于世界首位,远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

  “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工科学生考研或者工作换专业的是个别现象。当时是调剂或者专业是父母帮着填报,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学生,可能会在考研或者就业时考虑这个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孙长林认为,从他了解的情况看,从招生到就业,所谓“逃离工科”的现象并不明显。

  “除了个别行业,如钢铁、冶金等传统工业,现在的工作条件完全不像以前那样恶劣了,而且现在本科生一般也不用在一线车间工作。有些人说现在工科毕业生考公务员的人多了,其实这是个普遍现象,何况公务员岗位也不是不需要工科毕业生。”孙长林说。

  2012届工学本科毕业生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该比例达到了44%。而当中有8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实习不够,21%的毕业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够合理,16%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不够科学。

  “其实,美国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中国和印度工科人数多,招生比例也很高,未来工业、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让中印占得先机,认为美国应该有危机感。同时,也有学者认为中印虽然工科人数多,但真正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并不多,因此不必担忧。”雷庆认为,即使目前“逃离工科”的现象在我国确实存在,现在我们也不必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招生规模上,而要更多关注我们的工程教育能培养出多少高质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认为目前工科毕业生尤其本科生的专业课还是偏少,像我们公司招聘制图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HR王义青表示,相比本科生,高职毕业生的心态更好,动手能力更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的都是企业用的标准设备,工作时上手就会很快。”

  雷庆指出,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工程师除了掌握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得经济、法律、管理等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工程伦理观,有较强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交流能力等等。

  “我们从事工程教育的老师在理念上都不落后,但问题是没有把这些完全落实到课程和各个培养环节上。目前高校对老师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还不是非常有利于调动老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需要制定一些政策和制度让企业更好地参与到工程教育中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雷庆说。

  对于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麦可思公司创始人王伯庆指出,当下工学内部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如计算机、信息类专业招生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28%,呈供过于求的趋势,这可能与眼下互联网经济的火热与报考的热潮有关。而机械、能源等专业扩招缺口较大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

  “除了数量外,工学培养质量也不能满足产业需求。调查显示,本科工学基本工作能力的总体满足度连续三届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中国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认证的华盛顿协议后,国际范式的认证将推动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王伯庆说。

  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学习前苏联。工程人才培养的优势是本科阶段注重基础,弱点则是对工程所需的综合性思维、设计能力等的培养,及工程实践还有不足。

  工科专业学生跨专业考研的原因大致有:对原专业不感兴趣,不想继续搞工科研究;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专业课也较难,为了有更大把握考研成功,放弃工科专业;家里有经济金融行业的就业资源。

  如今,“逃离工科”已成为全球工科教育之困,各国也在纷纷作出努力,力求改变这种尴尬处境,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在亚洲,日本也面临着工程人才的困境。据了解,在今年举办的中日大学论坛上,就有不少日方人士“吐槽”本国工科教育,“日本工学研究脱离社会”、“工科学生没有出口”、“理工人才日益重要”等等。在此大背景下,办好工程教育,吸引人才已成为各国教育之重,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大体分两种类型: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另外还有一些工程系科附设在传统大学或综合高等学校里。

  德国工科院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包括基础学习阶段和高级学习阶段,学习时间平均在5年以上。

  基础学习阶段一般在第1-2学年,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基础科学和基础工程学科以及4个月的必修工业实践环节,阶段结束时有结业考试。

  高级学习阶段在第3-4学年,并可以延长,学生可以在原有的专业方向和新的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之间进行选择。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工程学科、设计高级理论学科和工业实践。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在对学生的工程训练方面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一方面,工科大学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要有不少于12个月的工业训练经历;另一方面,在校学习期间,有一半时间是在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工业训练。德国工程教育中工业训练是直接在真实的企业中进行,具有更强实践性。

  大学生的“逃离工科”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简称STEM)的教育概念,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以期巩固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2011年,白宫发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政府报告,强调要用21世纪技能来教育美国人并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劳动力,计划在未来10年内新培养10万名STEM教师。

  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学系要求学生除了修习核心课程外,还要选修公共政策或商学课程。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市场潜力。

  美国高校也鼓励更多女性或少数族裔进修工程教育。虽然女性占美国人口的50.8%,但在2011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的学生当中,女性只占了22.6%。许多大学与非营利机构已制订方案来实现此目标。佐治亚理工学院除了给非洲裔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外,还在精神上对其以鼓励,目前已有许多教职员与辅导课程来满足此项需求。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不同层次的定位十分明确。大学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工程师),高等专科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员),专门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工)。

  高等专科学校是作为国家“工业立国”战略的一部分而创办的,因此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为企业界培养具有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骨干技术人员。其学科设置主要以工科为主,为学校开展产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可以使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将学生送到生产第一线实习,使学生得到切身体验。同时还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格之间搭建转换和沟通的“立交桥”。

  非大学型的工程教育模式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始建于1962年的高等专门学校,提供工业课程的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还有正规教育体制之外的企业内教育和训练。

  ●据美国劳工部数据,美国工科毕业生人数在1986年达到一个高峰,为9.7万人,而到了2011年约为8.3万人,下跌幅度达14%。1985年,美国工程界从业人数达到巅峰状态,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师队伍仅剩60万人。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机械、造船、钢铁、化工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对工科生需求有所减少,后来美国只有5%的在校大学生学习工科,英国只有12%。

  虽然我国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匹配矛盾,教育体制、内容与手法也一直受诟病,但从企业招聘工科应届毕业生的评鉴侧重点看,都是从学习能力、逻辑思维等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上进行评估,更多的是看其未来的培养空间和发展潜力。

  工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应届生共性的问题,比如对第一份工作定位较高,争抢央企、国企或国际大牌企业的少量优秀岗位;眼高手低、对于基层操作类工作不屑一顾,且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现实情况处理能力;注重当前利益PG电子最新网站入口,特别是薪酬,某些工科类工作前期工资相对不高(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因此毕业后选择“逃离工科”。事实上,从工科类毕业生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3年之后年薪很容易能达到10万元左右,关键看是否愿意潜心、扎实地成长。

  “逃离工科”反映出的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跨行业流动问题,只不过环节是处于更前端的应届毕业生群体。媒体所报道的“逃离工科”更多的是指毕业生逃离传统工科产业奔向金融、新材料、通信等高科技或其他一些现代热门产业,这正是我国产业发展走向在教育以及人才市场中的映射。

  目前我国的工学人才培养与招生结构不是很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了9.3倍,与此同时,2010年本科工学专业的招生人数仅比1998年增长了3.4倍。

  在工科本科招生比例下降的同时,工学本科专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如2010年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机械、冶金、电气等专业,招生数只占到工学总招生数的47%;而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却占到28%,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

  另一方面,部分文科专业由于扩招,增长较快,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这些对我们的就业都是很不利的。

  因此,我建议减少管理类、语言类、艺术类等专业的招生人数,扩大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工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们仍然是工业化国家,而非后工业化国家,国家仍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标签: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86 0000 88888

微信咨询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
×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eixin8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